給親愛的妳,
那天,是好幾年前的那一天了,
依稀記得我們是聊到了管教孩子的原則界線。
妳說的那一段話我始終無法忘懷,
但又常在回想起的時候反覆確認:我是否聽錯或記錯妳說的話嗎?妳真的是那樣說的嗎?
記憶中,妳說,妳很猶豫,也疑惑要約束孩子的行為要到什麼樣的程度?
很擔心管教得太嚴格,會束縛孩子的自由發展,害得孩子沒有發揮創意的心性與勇氣。
我承認,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過於乖、過於守規矩的孩子,
甚至有時候覺得自己縱然喜歡創作,卻沒有什麼放膽的創意,
大概就是因為太習慣乖了,少了一點勇氣或者奔放。
所以我在教養自己的孩子的時候,從來不要她乖,不要她聽話,
如果小花能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、想到別人甚至願意主動關懷協助身邊的人,
我會稱讚她「懂事」、「有規矩」,但絕對不會是「乖」、「聽話」。
「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圓」。
這句話在教育部辭典中的解釋是:比喻行事需要有個標準、原則。
字面上說來,就是沒有圓規不能畫圓,沒有尺規,無法畫出方形直線。
我的解釋是,規矩,無論圓規或尺,都只是工具,
規矩是幫助我們在團體中生活做事及與人相處更加順暢的工具。
所以如果只講規矩,其實是浮於表面的,重點是,這個做為工具的規矩,究竟是我們希望孩子達到什麼目標的工具?
這個目標對我來說,是我的孩子能夠在社會上好好生存,可以的話,盡可能給周圍的人幫助。
因此,規則的中心思想就是孩子要健康成長,還要能想到別人,
所有的管教原則,都會是由這一個思想延伸而出。
比如,到餐廳吃飯,孩子會有一份自己喜歡的餐點,營養要均衡,不喜歡的菜也試一小口。專心吃飯或者聊一點天,
但絕不邊吃邊看手機平板,這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,不管對眼睛、大腦以及消化系統,都會更健康一點。
吃飯的時候,孩子必須在位子上坐好,不能在餐廳中隨意走動,奔跑更是絕對不行,這是為了自己和別人的安全著想。
該在椅子上坐好就坐好,坐不住想要爬上沙發,就該把鞋子脫下。鞋子踩上沙發,那麼下一個坐這位子的人就會因此而受影響,也可能提高餐廳沙發的破損率。
如果能在包包中為孩子多帶一些畫筆白紙或著黏土摺紙,那麼,就更不需要在培養創意跟管教堅持之間覺得矛盾。
我們在憲法中學到:自由是建立在不妨礙別人自由的前提上,
培養孩子的自由心志,更不應該建立在考驗他人對你家孩子的包容度上。
事實上,提供孩子穩定而堅固的規範,是鞏固孩子可以在之中自在長大的防護罩,
在規律的生活與簡單卻清楚的規定中,孩子更能安心,也會發展得更好。
在我的班級裡,我很幸運地擁有理念相同的幾位搭檔。
其中一位是我主要的搭班老師,蘇老師,
我們這幾年在合作帶班的過程中,幾乎日日放學後都要聊一聊今天彼此的心情,
協同合作的教學理念磨合,忙碌工作難免累積的小小不愉快,
我們總在這個時候互相對著對方一吐不快,然後嘗試和解。
我們倆都是希望在教室中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的教師,
但同時,我們卻都常在教室中提醒孩子時加上一句「要有規矩」。
那是我們在開放教室的日日溝通中,幾乎不需協調的共同堅持,
孩子必須能夠坐好照顧自己的生活自理,
並且在教室的飲食與學習日常之中,想到團體中的他人,
能好好走路、輕聲說話,裝了餐點能把裝菜食的湯匙菜夾放好,用過的公物整齊放回原位…等等等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,
無一不是為了教室中的大家都能夠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的日常規矩。
當孩子們都在能團體環境中想到其他人,
我們也就能夠更安心自在地發展各種刺激思考創意的學習活動,
而不需要再時時提點、處處傷腦筋。
親愛的,回到父母角色的教養責任,
妳覺得,什麼是妳教養孩子的規矩?
這些規矩的背後,又透露出了什麼樣的中心思想?
記得,教養孩子不只是媽媽的責任,
也好好跟孩子的爸討論一下家裡的規則到底是什麼吧!
留言列表